風氣不盛
一名專做人工生殖的醫師私下表示,美國每一百名新生兒中有一名是透過精子或卵子捐贈所產下,以此推估,國內一年應有近二千名的捐精、捐卵的嬰兒,但國內一年的捐精及捐卵數,僅約三百多例,顯示供需嚴重失衡。
衛生署人工生殖技術諮詢委員、台北馬偕醫院不孕症學科主治醫師李國光昨表示,國內在二○○七年《人工生殖法》首度對捐精、捐卵者,訂出補償費,捐精者補償費不得超過八千元,捐卵者不得超過九萬九千元,但訂出捐精卵補償費後,並沒有增加捐贈精卵數,主要是和國人精卵捐贈風氣不盛有關。 李國光說,捐精、捐卵是採無償精神,但捐贈者要到醫院進行檢查、打排卵針、取精、取卵,以取精來說,約要來四到五次,取卵約十次,因此給予補償費是合理的。捐精不會有副作用,捐卵的副作用和做試管嬰兒一樣,可能有腹脹、少尿、嘔吐等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。 不孕症開業醫師
蔡鋒博
表示,從他的門診經驗發現,以前部分精子、卵子功能不佳者,就以為不能有小孩,但在《人工生殖法》通過及實施捐精卵補償費,經由媒體的報導,不孕夫妻知道可以合法取得精卵,捐精、捐卵的人也有法可循,因此前來求助的不孕夫妻及捐精捐卵者也有增加一些。甚至在門診中,還有受贈者想多給一些補償費,感謝捐贈者圓有子之夢,但
都告訴這些受贈者:「不行,這樣是違法的。」
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吳秀英表示,取精、取卵需要有貯存精、卵的專業設備,目前只有取得衛生署人工生殖認證的醫療院所,才可以進行人工生殖,不是所有醫療院所都可以執行。